为什么 AI 写作“千篇一律”?深入探索 Prompt 改进之道

Introduction:你是否也遇到这些 AI 写作难题?

在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,是否经常感到输出的文章“缺乏灵魂”?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:输入的提示词看似清晰,但 AI 的输出总是千篇一律,既缺乏深度,也缺乏吸引力。
作为一位研究 Prompt 工程的其中一员,我也曾苦恼于这些问题。于是,我需要系统分析自己的提示词,找出其中的问题,并优化生成的效果。接下来,我将带你探索改进 Prompt 的步骤,以及如何让 AI 的输出从平庸走向精彩。


Step 1:原始提示词的分析

先来看看一个常见的例子:

请写一篇300字的文章,讨论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。

这个提示看似简洁,却隐藏着多个问题:

  1. 主题过于宽泛:讨论“社会的影响”范围太大,AI 难以精准聚焦。
  2. 目标模糊:没有指定需要从哪种角度切入(正面、负面或平衡)。
  3. 输出风格不明确:未要求具体风格,如学术性、叙事性等,导致输出模板化。

结果生成的文章内容可能是这样:

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
人工智能(AI)正在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社会。从经济到文化,AI无处不在。它提高了生产效率,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,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失业的担忧。在教育方面,AI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,但也可能导致过度依赖技术……

很显然,这样的文章内容浅显,缺乏创新性和具体性,难以引发读者兴趣。


Step 2:优化后的提示词

针对原始提示词存在的问题,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如下:

  1. 范围过宽:原始提示词“讨论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”过于宽泛,没有明确讨论的重点,容易导致内容泛泛而谈。
  2. 目标不清晰:未指明需要从哪个角度切入,比如正面影响、负面影响,还是综合分析,缺乏明确的方向。
  3. 风格模糊:未定义写作风格或目标读者,可能导致输出内容过于模板化。

基于这些不足之处,我重新设计了一个更加精准的提示词。优化后的版本缩小了主题范围(聚焦于教育领域),明确了内容风格(深度分析文章),并增加了输出结构要求(两种版本)。以下是修改后的提示词:

优化后的提示词

你是一位擅长撰写深度分析文章的专业写手,曾为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和《经济学人》撰写专题评论,因此对技术和教育领域有深入见解。我希望你能帮我撰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影响的短文,风格需与上述杂志的深度分析文章相似。
规则:
内容必须基于现实案例,例如具体的 AI 技术或成功应用。
保持逻辑严谨,以专业角度分析正面影响,并适当提及潜在挑战。
将文章分为两次撰写并打印结果:
第一次为客观、严谨的分析性文章,不加入修辞。
第二次在保持内容精准的基础上增加吸引力,调整为更具感染力的文风,适合博客发布。

输出结果

第一次撰写:客观分析版

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教育的变革
人工智能正在教育领域发挥显著作用,尤其是在个性化学习和资源公平性方面。通过 AI 驱动的学习平台,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学习计划。例如,Khan Academy 使用 AI 技术分析学习者的薄弱环节,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内容,大幅提高了教学效率。

此外,人工智能还在缩小教育资源差距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例如,印度偏远地区的学校通过 AI 翻译技术,实现了多语言教学,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触优质教育的机会。这样的技术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,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教育不均的问题。

当然,AI 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问题,例如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。这些挑战需要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。

第二次撰写:博客版(通俗易懂且吸引人)

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行业?这3个案例告诉你答案
人工智能正在悄悄改变教育的面貌,让学习变得更高效、更公平。比如,你有没有听过 Khan Academy?这个全球知名的学习平台通过 AI 技术,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。当你遇到不会的题目时,AI 会自动分析并推荐相关课程,帮助你轻松攻克难关。

在偏远地区,人工智能的作用更加突出。以印度的乡村学校为例,AI 翻译技术让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母语学习世界级的课程资源,缩短了城乡教育的差距。

当然,AI 在教育中的普及也带来了数据隐私的担忧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人工智能正在用它独特的方式,让教育变得更加个性化和普惠化。未来,它还会带来什么惊喜呢?让我们拭目以待!


结语:用好 Prompt,写作更精彩

AI 写作的输出质量,与提示词的设计息息相关。通过优化提示词,我们可以让 AI 更加精准地理解需求,生成符合期望的内容。
记住以下几点:

  1. 主题明确:缩小范围,避免宽泛。
  2. 目标清晰:指定视角或风格。
  3. 增加细节:通过要求案例或分析增强说服力。

如果你也对 AI 写作感兴趣,不妨尝试优化自己的提示词。与其纠结于“AI 输出太平庸”,不如先问问自己:“我输入的 Prompt 到底好不好?”